• 170反修例出獄者獲助重投社會

    《信報》2024年6月17日

    警方在2019年反修例事件拘捕超過一萬人,部分被捕人士已刑滿出獄,當中包括具專業資格人士。有年輕工程師向傳媒表示於2022年中出獄,想重返行業,但感到困難,一度要到地盤做雜工維持生計。來自不同行業的代表推動「蛻變計劃」,把個案轉介給工程師學會,幫助該人士取回工程師牌照,計劃至今已協助170多人重投社會;工程師學會去年亦成立更生支援小組,協助有關人士。

    反修例出獄重返業界碰壁 工程師幸保專業勉在囚者

    《明報》2024年6月16日

    【明報專訊】2019年爆發的反修例事件至今逾萬人被捕,當中不乏專業人士,因犯案而被「釘牌」。前年出獄的工程師阿誠(化名),出獄後嘗試重返業界,卻處處碰壁,為維持生計做過半年地盤雜工。經過一年多的紀律聆訊程序,阿誠的工程師學會會籍未被剝奪,有望未來繼續進修後可考取專業工程師資格,他勉勵獄中的「師弟妹」,做好自己便會有人給予機會,不要因入獄而失去希望,甚至放棄自己。本報翻查其他專業的做法,醫委會及社工註冊局現時都設有機制,讓被「釘牌」的醫生或社工有機會「復牌」(見表)。

    在反修例事件被捕後被定罪入獄的阿誠,在獄中收到工程師學會的信件,表示因他有案在身,將按程序召開紀律聆訊,稱當時「唔知道下一步點做」,擔心被永久剝奪會員資格,從此不能再投身工程界。他說,「工程師」的專業資格在行內不是「開工的必要條件」,有相當經驗仍獲認可,但就無法晉升。

    任地盤雜工餬口 經「蛻變計劃」尋援助

    他出獄半年間,為餬口一邊到地盤上班,一邊尋找工程師相關工作,但都沒有下文。他說雖然職業無分貴賤,但想到苦讀大學多年,畢業後累積數年經驗,目的是成為專業工程師,「但到頭來做番一個唔需要學歷,甚至毋須任何專業知識,只係擔擔抬抬嘅雜工」,難免失落,最後經介紹接觸「蛻變計劃」尋求援助。

    學會盼傳大和解信息

    「蛻變計劃」主要協助反修例被捕青年提供心理社會輔導、法律過程支援等,計劃將阿誠的個案轉介到工程師學會去年新設的支援小組,協助出獄的工程師保留專業資格。工程師學會長李志康預料,在反修例被捕的青年不乏年輕工程師,故成立小組協助,被問到會否擔心外界批評學會做法有政治傾向,李說希望釋放「大和解」信息,認為即使年輕人「行錯一步」,不代表要影響整個人生。小組主席鄧懷德說,審視個案時會撇除犯嚴重罪行或違反職業操守的個案,同時考量當事人是否有悔意,以及未來在業界的發展潛能等因素,如決定介入個案,會協助向僱主、警方等收集求情信等,以及提供行業前景、個人發展等援助。

    至於其他專業界別,教育局回覆本報稱,去年因普通襲擊、非法集結、暴動等罪行而取消教師註冊有11宗。身兼教聯會副主席的立法會議員鄧飛說,社會對教師的道德期望高於其他行業,有案底後再做教師,「機會是接近零」,認為應將機會留給新入職的教師。現時註冊醫生被除牌後,可向醫委會申請復牌,醫療衛生界議員林哲玄稱,醫委會的存在並非懲罰醫生,而是判斷是否適合執業,不存在被判罪一定不能行醫,每個個案均是獨立考量,過往亦有被定罪的醫生復牌。

    反修例案底工程師求職被拒 轉做地盤雜工「蛻變計劃」助重返行業

    有線新聞,2024年06月16日

    【有線新聞】2019年反修例事件,警方拘捕超過一萬人,部分被捕人士已刑滿出獄,當中更有專業資格的人士,想重投社會、發揮所長。這條路又是否那麼容易走?

    原本是工程師的阿成,2022年年中出獄,想重返行業但困難重重。阿成:「因為我有這個案底,都給很多公司拒絕了,那段日子我為了維持生計,甚至要到地盤做雜工。大學畢業之後還做過幾年工程師,最後我竟然要淪落為一個不需要任何專業技巧,只是擔擔抬抬的雜工,其實那個時候心情都比較低落。」

    「蛻變計劃」有來自不同行業的代表,透過人脈網絡,不足兩個月就協助阿成找到工程師的工作。計劃創辦副總監宋恩榮說,他們支援反修例事件中25歲以下被捕青年,至今已協助170多人重投社會,「2020年初的時候,例如理工事件等等,被捕的青年就很多。當時我們已經看到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很多情況之下,你給機會一個已經承擔了罪責和願意重新投入社會,願意成為積極貢獻社會的年輕人,這個不一定是高風險的事。希望他們可以多走一步,包括一些大機構的僱主。」

    「蛻變計劃」將個案轉介給工程師學會,協助阿成取回會員資格及工程師牌照,學會去年成立更生支援小組,至今處理3宗反修例個案。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 「2021、2022剛剛是那個時間,其實都有很多僱主,我自己聽到回來都是有些保留,可能會有些政治標籤,都會擔心的。但如果你說最近一兩年我們處理的個案比較多,跟不同僱主溝通過,其實擔心是愈來愈少。」

    工程師學會又指,正和懲教署商討讓學會更生支援小組的成員進入監獄,約見有工程師背景的在囚人士,希望可以更早、更主動地找到一些需要幫助的個案。

    反修例風波5年|青年服刑後重投社會遇阻 組織籲勿貼政治標籤 

    2024年6月11日星期二 商業電台港聞

    截至今年3月,反修例事件中有10279人被捕,當中2961人已經完成或正在經司法程序處理,2328人須承擔法律後果。有完成服刑的青年指,重返校園讀書以至投入職場都有困難。協助這類有案底年輕人的組織「蛻變計劃」指,希望社會不再為更生青年貼「政治標籤」。  

    2019年暑假,Alex(化名)正修讀大學二年級。他身穿黑色衣服、蒙著面,在反修例非法集結現場被警員制伏、當場被捕。「當時未讀完書,既不知道會判(刑)多久,亦不知道將來會是怎樣,真的很迷惘。」Alex透過朋友認識民間組織「蛻變計劃」,機構派出友師和專業人士,協助Alex了解重返大學的紀律聆訊程序,並在過程中給予支援,包括向大學陳述犯事原因、由他人為Alex作人格證明,以保證不會重犯和影響學校聲譽。Alex成功重返大學讀書,並在去年畢業。   不過案底在求職路一直牽絆,Alex指職業路向從此有限制,目前在一間汽車公司從事文職。「我本來有想過做保險,但(有案底下)考牌很困難,我有朋友同樣有案底,應徵去到簽約一刻,被要求declare criminal record(申報刑事罪行記錄),他剔有,職員要求他剔無,但我朋友實際上有案底,於是沒有被聘請,現實上是會遇到困難的。」   

    不過案底在求職路一直牽絆,Alex指職業路向從此有限制,目前在一間汽車公司從事文職。「我本來有想過做保險,但(有案底下)考牌很困難,我有朋友同樣有案底,應徵去到簽約一刻,被要求declare criminal record(申報刑事罪行記錄),他剔有,職員要求他剔無,但我朋友實際上有案底,於是沒有被聘請,現實上是會遇到困難的。」   除了工作,Alex心境亦出現變化。「問到後不後悔,多多少少會有,一場沒有大台、沒有領袖(的運動),去到後面訴求也都很模糊,我換個角度想,我也不會答應你(這些訴求)。沉澱了一段時間,真的會有不同,而且不一定是壞事,因為社會都不需要這麼多敵人,不需要吃甚麼餐廳都講政見。我出獄後特別喜歡讀佛學,教人從苦難之中解脫,如果執著於羨慕、妒忌、恨,你很難會快樂。」 

    宋恩榮:至今處理約170個個案 復和非「得個講字」  

    「蛻變計劃」2020年起由經濟學者宋恩榮等人創立,為案發時25歲或以下被捕青年,提供情緒和法律支援,並有友師為他們未來發展提供意見,幫助他們重返社會,至今處理約170宗個案。宋恩榮形容,初時要「摸住石頭過河」。「在激烈對立的氣氛下, 要做一個非政治性、以專業為主、以青年人為中心的輔導服務,當時『搵唔搵到仔』都不知道,而有些學校不會給予機會,未進入紀律委員會審核個案的階段,就自動要求有案底學生退學,那時艱難很多。」   「蛻變計劃」亦透過商會,呼籲僱主招聘時不要排除有案底青年,但宋恩榮指,坊間仍會為這群年輕人,貼上「政治標籤」。「一些專業人士出獄後,即使重新取回牌照,大機構在考慮聘請時,未必對這些人抱有偏見,但亦會擔心聘用社會上某些人說是『黑暴』的人,會影響公共形象, 這個他(機構)不能不考慮。」   社會事件發生至今5年,宋恩榮認為,政府和不同機構都應該行多一步,給予更生青年機會。「很多人誤會我們提出要特別優惠這些有案底青年,絕對不是,但不要自動排除更生人士。如果你有懷疑,可不可以給一個試用期?若有實例,對這群年輕人來說,會是強心劑。」 

    「蛻變計劃」協助的個案中,有幾十人仍然在囚。宋恩榮相信,這些涉及重罪的青年在刑滿後重返社會時,將面臨更大挑戰,但他會爭取「幫到尾」,協助他們求職和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