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蛻變重生

    香港總商會 《工商月刊》2023年9月

    眾多青年因涉嫌在2019年參與香港反修例運動而被捕,香港慈善機構「蛻變計劃」共同創辦人宋恩榮以非洲一句諺語概括推動涉案青年更生方面的工作:「舉全村之力方可成功。」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宋恩榮曾任該系系主任17年,他在2020年與兩名學者(包括其妻宋陳寶蓮博士)一同創辦蛻變計劃,以協助涉案青年(大部分並無犯罪紀錄)重建新生。

    宋恩榮表示:「一萬名被補者當中有4,000多名學生,其中2,200人正就讀大專院校,其餘為高中生,他們的事業發展、家庭以至香港社會均大受打擊。不論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如何,我們亦應以下一代的福祉為依歸。」

    由於大部分福利機構的項目集中支援「典型」被捕者,服務對象背景有所不同,團隊在正式展開計劃前數月,曾與多個非政府機構代表及政府官員會面,以評估服務有何需要改進。蛻變計劃最終於2020年6月註冊為非政治組織,協助在社會動盪期間被捕的25歲以下青年,至今已處理超過150宗個案。
     

    助力青年發展
    涉案青年除了面對漫長的司法程序,亦可能會受到就業或就學困難、被親朋排斥和身心健康受損等問題困擾。宋恩榮指出,若不及時介入,這或對他們的人生造成長遠影響,亦會損害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生產力。

    此外,他們還遭受社會批評和歧視,但情況正逐漸改善。項目總監麥曉暉表示,該機構獲特區政府和香港警務處支持。他解釋:「警務處處長蕭澤頤全力支持青年發展,使社會對這些年輕人改觀。」

    蛻變計劃的更生項目以全方位輔導和教育為基礎,由社工、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組成的專家網絡支援。輔導服務為期一至兩年,每年提供50節一小時的面談,內容包括個人面見輔導、網上輔導和行動學習項目。計劃亦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輔導,鼓勵家長和家庭成員積極支持青年發展。計劃屬自願性質,而且費用全免,有關開支由善心人士和支持者捐助。
     

    支持青年重投社會
    蛻變計劃於2021年推出生涯重塑項目,協助獲釋青年重新就業及升讀大學。宋恩榮表示,隨着教育界日益關注這個議題,政府資助大學對項目表示歡迎。不過,部分企業認為聘用更生人士可能有損聲譽,往往令獲釋青年在求職時遇到挑戰。

    麥曉暉表示:「我們起初面對兩大挑戰,其一是社會普遍對這些青年缺乏了解——涉案青年數以千計,我記得曾有一家公司對此表示驚訝。另一問題當然是社會偏見。現時,企業對僱用更生人士的接受程度日增,尤其是工程、銀行和教育行業。」

    短期實習項目能為青年帶來幫助,尤其是讓候審青年有機會貢獻社會,對法庭量刑起到正面作用。

    麥曉暉說:「香港面對人才短缺問題,自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10月發表《施政報告》以來,我們一直重申:若然這些青年對未來抱持樂觀態度,並希望重獲新生,我們應給予他們一個機會。香港正邁向經濟復蘇,我們冀為他們提供平台,為本地經濟發展出一分力。最理想的情況是,我們無需強調他們面對的困境,他們也能重過正常生活,成功就業;這是我們一直爭取的最佳成果。」
     

    宣揚理念
    蛻變計劃正着力向各行各業的企業和商會加強推廣,團隊本月將在總商會舉辦簡介會。該機構亦會舉辦電影放映會等社區活動,協助青年開拓視野、建立同理心和社交聯誼,宋恩榮則定期邀請青年以小組形式共晉晚餐。麥曉暉指出,該機構於去年9月舉辦籌款音樂會,邀得政府官員、商業領袖和立法會議員與青年會面交流。他表示:「活動凝聚了不同界別的支持,而這正是我們希望帶出的訊息:社會各界應齊心協力,共建和諧。」

    宋恩榮表示,青年需要感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才能成功重投社會。「無論是商業領袖、教育工作者或親友,都要合力協助他們克服難關,重建新生。我們要視他們為有潛力的人才,而非社會負擔,這種患難與共、團結一心的精神,是香港邁步向前的動力。」

    打亂升學至親擔心 出獄青年後悔上街

    資料來源自明報

    【明報專訊】一場反修例風暴,將大批年輕人送進他們從未想像的法庭、監獄。 P(化名)是其中一人,由被捕至出獄歷時逾年,其間考文憑試、升大學計劃都 被打亂。協助反修例被捕青年的 Project Change 首創總監宋陳寶蓮慨嘆審訊程序 良久,對被告而言相當困擾,舉例若被告大學未畢業,會擔心倘入獄可否完成學 業,「雖有人會說要承擔法律後果,但別讓他們等這麼久吧」。

    周梓樂逝世驅使參與「大三罷」

    前年示威如火如荼時,P 還未滿 18 歲,周梓樂逝世驅使他參與「大三罷」,其後 被捕並判囚數月。事前他從未想像被捕,甚至被警察拘捕一刻,他想着「當日有 演奏級鋼琴考試,無法出席了」;半年後警方通知起訴,他呆了一小時,上庭時也不知對着法官要鞠躬敬禮。直至被判罪成還押,他頭腦一片空白,進入監獄前致電女友,「聽到她哭,自己都哭了」。

    P 在獄中自製日曆,每朝刪去一日,數算還有多久才能獲釋。女友 K(化名)回 想,每次探望 P 總在聽他哭;她雖是自由身,情緒問題卻加劇,總擔心 P 無法承 受,「每晚都睡不到,每晚都夢見他」,直至 P 出獄後才好轉。

    助被捕青年組織:爭守行為趨難

    宋太接觸多名在運動中被捕的年輕人,在她看來,不少年輕示威者一心聲援,沒 想過法律後果嚴重,甚至有人說「如果你(當時)阻止我就好」。她說現時爭取 守行為結案愈見艱難,在 P 的案件中,她兩度申請不成功,冀法官可給予年輕人 更生機會。宋太有個案原欲出國讀書深造,都因等候審訊而未能成行,她盼法庭 加快程序。

    盼移民 「案底令留港沒未來」

    由被捕至獲釋歷時逾年,P 一直教琴為生,因被捕影響心情致文憑試成績不佳, 「那時有點『放棄人生』的感覺」;有案在身令他沒有報名 JUPAS,轉而報讀台灣 的大學,卻因保釋條件而未能入學。不過,過往 P 對將來感迷惘,入獄後卻自覺 方向明確,盼到外國升學並移居,「因為案底,留在香港好像沒什麼未來」。

    由被捕至獲釋歷時逾年,P 一直教琴為生,因被捕影響心情致文憑試成績不佳, 「那時有點『放棄人生』的感覺」;有案在身令他沒有報名 JUPAS,轉而報讀台灣 的大學,卻因保釋條件而未能入學。不過,過往 P 對將來感迷惘,入獄後卻自覺 方向明確,盼到外國升學並移居,「因為案底,留在香港好像沒什麼未來」。

    在 Project Change 安排顧問指導下,P 努力撰寫電郵、申請大學,最終獲錄取, 稍後可往外國先入讀基礎課程。宋太說,以往 P 連寫電郵亦不太懂,笑問 K「你 有沒有想過那麼好的大學錄取 P?」

    回望事件,P 後悔令家人和女友擔心,若要對兩年前的自己說句話,他想了想, 「留在家中看直播啦」。K 最心痛年輕示威者,「他們很純粹,一心想以自己覺得 可行的方式,保護自己想保護的事……但要承受的壓力很大,成年人都承擔不到」。

    Project Change 至今就 25 宗案件撰寫報告,其中 17 宗已結案,當中 2 宗脫罪、 1 宗以簽保守行為結案、7 宗判囚;另外 7 宗則分別判感化令、更生中心、勞教 中心及教導所。宋太感嘆不少被捕年輕人雖面對困境,其實甚有韌性、潛能,「雖 然看到很心痛的事,但只要堅持同行,會看到一朵朵花可以開花、結果」。 (反修例兩年)